自2020年新冠疫情開始,在線醫療服務需求猛增,原本徘徊不前的“互聯網醫療”一躍而起,憑借無接觸、響應快、突破地理空間等優勢,互聯網醫療平臺迅速被市場所接受,迎來了真正的春天。
據《中國互聯網醫療年度分析2020報告》顯示,2020年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近2000億元,增長46.7%,達到2015年以來最高增速。與此同時,在一系列優惠政策的扶持下,互聯網醫療加速狂奔。
2020年12月,京東健康正式登陸港交所,成為繼平安好醫生、阿里健康后,國內第三家上市的互聯網醫療健康平臺。
2021年4月,微醫控股有限公司遞交上市招股書,作為數字醫療第一股引發行業熱議。
同年8月底,智云健康赴港遞交招股書,再次引發業內關注。
6月提交招股書,9月通過聆訊的鷹瞳科技已經開始公開招股,預計將于11月5日上市,“AI醫療第一股”即將誕生。2021年以來,以數坤科技、科亞醫療、推想科技等為代表的醫療AI企業也已經先后都提交了招股書,離IPO一步之遙。
多年來,互聯網醫療的融資多、聲量大、發展快,如今,和醫療AI企業一起,互聯網醫療也迎來了上市潮。10月15日,圓心科技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此前,從2021年4月到8月,微醫、叮當健康、智云健康、思派健康相繼提交招股書,微醫的“數字醫療第一股”、智云健康的“數字慢病管理第一股”呼之欲出。
經過了近10年發展的互聯網醫療,各企業融資幾十億美元,其中不少公司估值已經破百億美元,但賺錢能力仍然沒跟上。過去三年多以來,上述四家企業凈虧損都超過20億元,智云健康更是虧損達到45億元。燒錢程度不遜于在線教育。
目前的互聯網醫療,已經能讓很多人足不出戶和三甲醫院的醫生實時通話,讓突發的感冒發燒患者享受到半小內送藥上門,慢病患者也可以在線上復診、開藥。
但問題在于,互聯網醫療引以為傲的管理和服務,目前很難看到明確的效果,輕問診之外,專業醫療問題在線上很難解決。所以,在上半場從掛號問診到健康管理的閉環完成后,各互聯網企業開始布局線下,占領更多入口的同時,開始琢磨真正將業務落到實處,解決患者的問題,做有價值的事。
這些互聯網醫療企業的發展基礎是什么?目前其產業鏈包含哪些領域?互聯網醫療企業又該如何走好下半場?
1
基于市場需求、政策保障,互聯網醫療企業發展迅速
互聯網醫療是指借助互聯網平臺,針對精準匹配的用戶群體,在遠程獲取其關鍵醫療信息后,通過分析處理并對用戶健康管理需求進行反饋的行為。
互聯網醫療企業發展迅速,將迎來上市潮,做出這一判斷并非僅僅基于上述表象,而是與當前互聯網醫療領域發展息息相關。線上醫療服務需求的持續增長、監管政策的日益完善等都助推了上市潮的出現。
(1)我國優質醫療資源欠缺
從2019年國家衛健委《醫療服務和醫療質量安全報告》中可以看出,截止2019年,我國優秀的醫療資源仍然有所欠缺。三級醫院數量占比不及一成,卻承載了超五成的醫療需求。三級醫院床位利用率超九成,而基層醫療機構床位利用率較低。
這促使了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發展,以彌補現有優質醫療資源的地域阻礙、供應不足等缺點。
2019年我國醫院數據及就診人次
數據來源/國家衛健委2019年《醫療服務和醫療質量安全報告》
2019年我國病床利用率情況
來源/國家衛健委2019年《醫療服務和醫療質量安全報告》
(2)居民健康觀念轉變,技術發展打破困局
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逐年提升,越來越重視醫療預防工作。其健康管理觀念正在發生巨大轉變,特別是城鎮居民,主要體現在以下3方面:
? 健康消費需求由簡單的疾病治療,逐步轉向疾病預防與保健。
? 無論是從健康意識、還是支付能力來看,消費者普遍對健康體檢服務有著巨大的需求。
? 居民健康體檢消費支出逐年增加,”用今天的錢,買明天的健康“的醫療消費觀念已深入人心。
在居民健康觀念的巨大改變和醫療健康需求增加雙重現實下,現有的優質醫療資源供給不足的問題,促使了互聯網醫療的發展。
而當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連接到醫療資源后,則有望打破醫療資源不足的困局,為我國全體居民提供更多更優質的醫療資源。
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
來源/國家衛健委
注:居民健康素養包括基本知識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基本技能。上文百分比指我國個人獲取和理解素養內容,并運用作出正確決策的人口比例
技術連接醫療資源
來源/資料來源于網絡,由匯東IPO整理
(3)新冠疫情催化互聯網醫療企業發展
我國互聯網醫療迄今已有二十年歷史,在曲折中向上發展。新冠疫情爆發后,互聯網醫療更是借力疫情提高了曝光率,培養了用戶使用習慣,為行業發展按下加速鍵。
互聯網醫療發展歷程
來源/資料來源于網絡、由匯東IPO整理
(4)政策保障體系不斷完善
從互聯網醫療發展歷程中,2019年國家將互聯網醫療納入醫保,可以看出,我國政府對互聯網醫療的政策態度從審慎到開放。另外,政策對互聯網醫療的保障體系從單一向多元轉化。從網售藥品已過渡至核心診療,再到互聯網醫保,體現了政策體系的不斷完善,互聯網醫療市場的基石已然更加穩固。
2
我國互聯網醫療產業鏈
上中游發展狀態
在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與諸多政策的支持下,互聯網醫療行業快速成長,互聯網醫療的服務內涵不斷擴容,業務范圍持續擴大,醫療資源鏈條逐步打通,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互聯網醫療產業鏈。
我國互聯網醫療產業鏈中,上游主要包括醫療大數據、醫療器械制造及醫藥制造;中游主要包括在線掛號、遠程醫療、醫藥電商、在線復診及自助繳費;下游為各類型醫院,主要包括互聯網醫院、綜合醫院、??漆t院等。
(1)上游醫療大數據市場規模逐年增長,2021年可達212.6億
醫療大數據就是為臨床醫療研究中心提供數據分析方面的解決方案以及實現各大醫院數據的互聯互通。從國家衛健委2020年醫療數據報告中顯示,中國醫療大數據市場規模從2016年的28.1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151.8億元。據此我們預測,2021年我國醫療大數據市場規??蛇_212.6億元。
(2)中游企業集中在互聯網巨頭及部分醫藥企業
目前,行業內針對垂直領域的企業數量在不斷增加,且中游企業集中在互聯網巨頭、險資、第三方創業者及部分醫藥企業。據IT桔子《2020年互聯網醫療企業分析報告》中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企業在??品张c在線醫療領域占比較大,共占比59.6%。
(3)下游互聯網醫院均在加速發展互聯網醫院
整體來看,互聯網醫院主要有兩種發展模式。一是以互聯網醫療企業為主體,另一種是以實體醫療機構為主體。
以提供醫療服務的互聯網企業為主體布局互聯網醫院,是以提供診療服務和健康管理為盈利目的,醫療資源是廣泛鏈接擁有職業資格的醫生,利用醫生個人時間實行多點執業。如微醫建立烏鎮互聯網醫院、丁香園建立銀川丁香互聯網醫院,好大夫、京東醫療、阿里醫療、平安好醫生等都在加速互聯網醫院建設。
以實體醫療機構為主體的互聯網醫院是醫院通過互聯網技術拓展醫療服務的空間和時間??臻g上,使醫療服務不局限于本地,全國用戶均可登陸互聯網醫院進行就診;時間上,醫院自建網絡科室,安排在職醫生線上執醫。通過線上引流,解實體醫院的就醫壓力,減少醫療服務資源占用。代表醫療機構有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四川華西醫院等。
據Fastdata 數據顯示,從新成立互聯網醫院數量來看,2016-2018年每年新增互聯網醫院不超過100家。2019年以來,互聯網醫院建設呈現井噴式增長,2019年新增223家,2020年新增354家。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2021年我國互聯網醫院新增數量可達564家。
3
互聯網醫療下半場
需進一步走向醫療核心
經過多年發展,互聯網醫療日趨規范化,并從醫療服務中相對邊緣的掛號預約、藥品配送、在線咨詢等服務,逐步進入到了以患者治療結果為導向的醫療核心中。
當下,互聯網醫療企業上市熱潮,其本身就意味著行業已發展到一定階段。因此,作為互聯網醫療企業,應當關注以下兩方面問題:
一方面,在當前互聯網醫療探索逐步邁入深水區后,如何觸達醫療服務的核心,提供以治療、管理結果為導向的互聯網醫療服務,真正地減輕醫療的負擔壓力,幫助更好地實現對互聯網醫療用戶的健康-疾病管理。
另一方面,如何合理采用數字療法等新興事物,使得其更好地服務于患者,并為更為廣大的患者接納,如何進一步探索新興技術與醫療服務的結合。
結語
隨著5G技術的發展,5G醫療健康正在崛起,醫療服務趨于數字化、智能化。具有“高通量、低時延、大鏈接”優勢的5G網絡技術將賦予互聯網醫療更多的可能性,互聯網醫療未來將擁有更多的發展空間。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互聯網、遠程醫療,以及AI人工智能醫療領域,會催生大量的創新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
對于互聯網醫療企業來說,機遇與挑戰始終并存,還有很多細分賽道需要繼續積極探索,從而開拓新的或更大的市場??偠灾?,互聯網醫療未來的發展值得期待。
文章來源: 匯東IPO,深燃